成都市烈士陵園,官兵在烈士紀念碑前脫帽默哀 攝影記者 王勤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連續奮戰20多天,穿越云霧抗震救災,把“死亡航線”變成了“生命通道”,而他們卻犧牲在高山峽谷。
今年是汶川地震發生十周年,邱光華機組5名烈士也離開我們十年了。
4月2日,在清明節來臨之際,西部戰區陸軍第77集團軍某陸航旅百余名官兵走進成都市烈士陵園,深切緬懷邱光華等該旅16名烈士。
該陸航旅已組建30余年,是全軍最早成立的陸航部隊之一,十年前成為最早進入汶川地震災區的空中救援力量,被中央軍委授予“抗震救災英雄陸航團”榮譽稱號。
脫帽、默哀……在邱光華機組雕塑前,官兵們一一鞠躬致敬,敬獻鮮花。
邱光華是羌族人,來自四川茂縣,是1974年經周恩來總理親自批準挑選的第一批少數民族飛行員之一。他是四種氣象飛行指揮員、副師職特級飛行員,和戰友一道開創直升飛機在海拔5000米以上地區懸停和載重飛行等數十項我軍直升飛機飛行紀錄。他駕機開辟直升機青藏航線,填補了世界航空上的一項空白。
“5·12”汶川特大地震發生時,邱光華還有幾個月就到停飛年齡了,而他家中也嚴重受災。邱光華主動請戰,一次次冒著生命危險,飛赴汶川等重災區,累計飛行50多個小時、63架次,運送物資25.8噸,轉移受災群眾兩百余人。飛機失事遇難后,中央軍委為他追記一等功。
紀念活動的主要籌備人員是該旅烈士李先通之子李治萱。李治萱是該旅一名政工干部,知道他是烈屬的戰友寥寥無幾?!拔?個月時,父親就犧牲了,我從母親口中還原他的樣子,想與他有同樣的人生軌跡”,李治萱18歲時放棄上大學的機會,與父親在相同的年齡入伍。從最初的野戰部隊,到2014年加入父親生前所在的陸航旅,李治萱都不想被當做特殊人群看待,“最遺憾的是沒能與父親一樣,成為一名飛行員”。(傅磊 記者 嚴丹)
編輯:劉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