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公園城市觸碰未來
讓創新與公園城市相生相融
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科學城園區。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強 攝
●這是“土地”對“花果”的滋養:在先行先試的公園城市,技術創新找到了“開花結果”的好場景
●這是“花果”贈予“土地”的芬芳:眾多頂尖科技平臺入駐,構建起科技創新“蓄能—釋能—賦能”引力場域
天府新區興隆湖畔東北角,蜿蜒向南的鹿溪河,陡然“急轉彎”,改道向西連通興隆湖。從空中俯瞰,一條名為群賢街的街道和鹿溪河一左一右,形似一支“穿云箭”。
群賢街,這條取名自《蘭亭集序》“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街道,上個月剛剛迎來了新“住戶”——中國科學院成都分院。
沿街一路向東,四川天府新區宇宙線研究中心、天府興隆湖實驗室正加緊建設,中國科學院大學成都學院選址此區域;再往北,天府海創園內,天府永興實驗室已在去年底亮起了燈牌……眾多頂尖科技平臺的入駐,壯大了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的力量。
3月16日發布的《成都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總體方案》明確,要在公園城市推進活力迸發的創新創業。創新與公園城市如何相得益彰?答卷正在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緩緩展開?!?/p>
創新予公園城市以動能
在國際科技環境復雜多變和關鍵核心技術加速迭代的雙重背景下,區域長足發展已不再單純表現為爭奪某一龍頭企業或重大項目落地,而是向創新鏈前端的基礎研究延伸,通過取得重大開創性的原始創新成果而構筑起先發優勢。高能級創新平臺的集聚,將為公園城市提供發展動能。
自2021年6月正式掛牌以來,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已逐步成型起勢。這個世界一流的科學城,目前已集聚中科院系統單位14家、中核系科研機構7家,引進上海交通大學成都先進推進技術研究中心等校院地協同創新平臺53個,落地華為鯤鵬、??低暤戎卮箜椖?01個。
2022年,更多“為國鑄劍”的戰略科技平臺將落戶科學城。備受矚目的天府實驗室“天團”今年將再“添丁”。天府絳溪實驗室、天府錦城實驗室將于今年內掛牌。四川天府新區宇宙線研究中心也將于年內建成投用。
中國西部(成都)科學城將聚焦國家戰略和科技前沿,一體推進基礎研究、策源轉化、產業應用能力建設,切實抓好實驗室、大裝置、國家隊落地布局,整合資源搭建研發中試、技術轉移等功能性平臺,探索完善“研發+制造”“總部+基地”協同運行模式,著力構建科技創新“蓄能—釋能—賦能”的引力場域。
記者了解到,為推動更多科技成果轉化,成都市目前正與中科院成都分院共同推動設立一只數十億元規模的科技成果轉化基金,擬通過股權投資紐帶推動中科院一大批優質項目盡快在成都落地轉化和產業化。
公園城市予創新以場景
技術創新成果需要落地場景,而先行先試的公園城市,則是技術創新“開花結果”的好場景。在去年12月天府永興實驗室的揭牌儀式上,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書記劉任遠就談到,要借助天府實驗室,努力開創公園城市低碳發展新局面。
劉任遠提出,要瞄準能源、交通、居民生活等重點領域,聚焦零碳技術、CCUS及碳匯技術、儲氫制氫技術等領域,構建碳中和產業體系、碳中和創新體系、碳中和場景體系,著力改善和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為支撐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示范樣板。(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徐莉莎)
編輯:李尚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