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奇葩說》辯手傅首爾在一檔節目中談到自己大受打擊,原因是發現兒子的朋友圈居然屏蔽了自己!《深圳晚報》曾就“孩子在社交平臺上屏蔽父母”話題發起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逾七成孩子稱在社交平臺上屏蔽或選擇性屏蔽父母,逾八成孩子認為家長并不知道是否已被屏蔽或選擇性屏蔽。(4月24日《信息時報》)
除了《深圳晚報》曾就“孩子在社交平臺上屏蔽父母”話題發起過問卷調查,《信息時報》最近也開展了類似的調查活動,調查發現,有超八成家長認為孩子有或者選擇性地對家長屏蔽社交平臺。部分家長對于孩子屏蔽父母表示難以接受,會有“焦慮”“心酸”甚至“生氣”的情緒。
對于父母而言,當知道自己被孩子屏蔽后,當然會感到不可思議,會感到受到冷落。但是,如果一味抱怨孩子,甚至是“捅破最后一張窗戶紙”,其實完全沒有必要。父母和孩子之間是存在一個事實上的代溝的,無論愿不愿意承認,都必須理智面對。
遇到孩子屏蔽自己,作為父母,不要大驚小怪,需正視并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獨立自主地健康成長。
孩子也是有隱私的。不管是中小學生,還是成家立業的子女,都有自己的隱私空間。保護自己的隱私是正常的權益和訴求。父母應該寬容對待子女在這方面的做法,要學會不打擾孩子的社交生活。
父母需要學會面對代溝。即便是學歷再高的父母,與孩子之間都不可能是完全沒有隔閡的。父母和孩子之間不可能做到完全無話不談。最關鍵的是生活理念、思想觀念都有著不同,孩子的喜愛、興趣、想法,與父母之間不是“無縫隙”的。如果父母過度“管理孩子”,則會產生不必要的矛盾,甚至會讓生活變得“雞飛狗跳”。理智承認代溝存在,才能不讓代溝變成矛盾。
作為父母,關注、關心孩子是對的,正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但是,也需要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包括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就像媒體報道的“在孩子房間安裝攝像頭”“父母偷看孩子的朋友圈”,實際上,這不僅不利于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反而會產生誤會。孩子總要接受風雨,總要自己站起,父母與其老是想“把孩子夾裹在羽翼里”,不如不去打擾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在社交空間里,“各自安好”顯得要理智一些。父母需要做的是培養孩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只要“三觀”正確就大概沒有問題了。
孩子屏蔽父母,要的是私密空間,對孩子屏蔽父母,需要理解包容。(郭元鵬)
聲明:本網原創內容轉載請注明來源四川文明網
編輯:楊均